【聯合報╱記者馮克芸/報導】
失業似乎離你很近,因為你的鄰居老伯、巷口阿姨、表哥或堂姐朋友的同學,可能就在家待業。
失業似乎離你很遠,因為你可能才12歲、14歲或17歲,學業都還沒完成,工作是10年後的事,現在就顧慮此事,會不會太早了點?
不算早,借用知名作家吳淡如的書名,「早知道早幸福」!
2011年,全球15到24歲、跟你沒差幾歲的年輕人當中,將近7500萬人沒有工作,大約是今年全台灣基測報考人數的330倍。這個數字接近有史以來最高紀錄,而且這種情況可能要到4-5年後才能改善。
更嚴重的還在後頭──全世界有600多萬年輕人,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乾脆不找了,完全放棄希望,他們不上學、不工作、不接受各種訓練,稱為「尼特族」(NEET,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為什麼全球有這麼多人找不到工作?簡單說,不是他們比較笨或比較懶,多半真的不是他們的錯。
而是各種知識和技術進步得太快,工商業發展太快,許多人在學校學到的本事,並不是社會上各行各業需要的技能。於是,企業雖然仍需雇用大量員工,偏偏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或者是,大批想找工作的人,偏偏就不住在工作機會較多的地區。
這個問題,目前在歐洲特別嚴重,像西班牙和希臘,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4成以上,即使是幸運找到工作,可能也只是兼差性質,沒有任何福利或升遷。
如果這是全球大趨勢,怎麼辦?國際勞工組織建議,在台灣這樣的開發中國家,對抗失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教育及訓練。但重要的是「更好的」教育,而不是「更多的」教育。換句話說,不是一路苦讀更高學位,而是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