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文╱林于凱】
|
攝影/林于凱 |
|
在南投通往玉山的台21線上,路途的中點有一處以溫泉出名的布農族部落-「東埔溫泉」。東埔村總共有6個鄰,在溫泉區的是東埔二、三、四、五、六鄰,隔著沙里仙溪遙望的,則是東埔一鄰。僅一溪之隔,兩岸的面貌截然不同,尤其在夜間,從靜謐的東埔一鄰遙望對面霓虹燈閃爍的溫泉區,遊客可感受到那種反差;對於東埔一鄰的居民來說,更是種錯綜複雜的感覺…
由於東埔一鄰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內,所有的建設受到限制,無法蓋飯店、發展溫泉事業,因為這樣,少了遊客的熙來攘往,但也因此保留原本的質樸。
Arvali 為東埔引進溫室種植
東埔一鄰住民大部分仍以務農為生,主要作物是敏豆、牛番茄、茶葉等;位於海拔一千公尺左右,低溫潮濕的環境並不適合牛番茄的種植,但故事主角主人翁Arvali(念起來很像台語的紅肉李),則是東埔第一位引進溫室種植牛番茄的人。
為什麼種牛番茄?Arvali果然給了很布農的答案,「阿,也沒有為什麼啊? 就爸爸留下來的,我就繼續種。」那為什麼想朝有機的方向前進呢?「恩…其實也是為了賭一口氣啦!當初有一位蔡教授說我的土都是不好的菌,不換新土沒辦法種。但是我還是用原來的土繼續種,第一年接手後就用3分地,種出25噸的牛番茄。之後就想說,還是要給環境跟消費者一個交代,所以就開始稀釋農藥在種,大概是別人的1/3 用量吧!到最後就完全不用了。」
產量減少 鄰居觀望 他仍堅持
東埔的農田位於沙里仙溪畔的丘陵地上,耕種面積有限;因氣候條件影響,全年僅有8月到隔年1月能進行牛番茄的採收,而這幾個月便是Arvali整年的希望。
|
轉作有機前(左) 轉作有機後(右) 慣行農法的植株(左),因疫病得以施藥及時控制,枝葉完整;轉作有機後(右),因不用藥,葉子容易得到早疫病枯萎,也降低產量。 攝影/林于凱 |
|
親友鄰居還在觀望時,Arvali便將3分地全部轉植有機,是十分大膽的嘗試,但他說,「我是希望可以給其他人一個信心啦!種有機不是要種給其他人笑的。」今年他通過有機認證,也提升族人的信心。但即使認證通過,有那麼一點成就感,Arvali說,「轉種有機,因為不能用藥,疫病的情況變得比較嚴重,今年的產量大概少了2/3,看到番茄長得不好,我都安慰同樣種有機的親友說,至少撐過今年吧!通過認證,才能把申請過程的手續費、認證費拿回來。」
台灣的有機市場不健全,消費者不見得願意多花錢來支持有機農作,因此Arvali的牛番茄還是交由原本的盤商運送到北部的傳統果菜市場進行販售,與一般慣行農法的牛番茄並無市場上的區隔。
善用天氣 牛番茄耐放又不易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