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是否納入健保的議題,再掀波瀾。民進黨如果只是延續「逢中必反」,則一度聲稱調整中國政策路線是言不由衷;這種態度看在選民眼裡,後果要民進黨自己評估。不過,此議題關鍵的不是陸生,而是健保本身。正好在政府轟轟烈烈宣布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的氣氛中,台灣的「國民健保」終究要面對「非國民」如何適用的問題。
二代健保未上路已危危顫顫,醫界宣稱醫學教育和產業「大崩壞」,帳都算在健保頭上。一般民眾對健保存續有榮譽感,也有焦慮感,對「是誰在吃健保」這類議題感受特別強,也所以健保改革不能再打迷糊仗。
台灣健保走到今天這一步,實因往「社會福利」的方向偏太多了,離「保險」的原則越來越遠;一旦養成吃大鍋飯的心理,卻沒有在商言商的合理收支評量,絕對只有破產的結局。從支出面而言,一方面無法管制民粹式的浪費(健保局發現,前年有人一年內就診超過一千次,去年的看診紀錄王是一年549次),另方面只好從壓榨、犧牲醫護人員的專業來降低成本。
從收入面而言,健保循所得稅模式,主要財源負擔高比例地落在「納稅族」身上,加以目前政府各單位對各種特定團體、特定身分者的健保費補助,二代健保未盡能廣稅基,卻形成稅率級距陡的場面,健保局偏又要打「多數民眾降費率」的宣傳牌,這種財務結構如何不出問題?
健保越像是「福利」,則眾人分食、不吃白不吃的心理越強,但承擔高保費的納稅中堅族越加心裡不平;也所以陸生事件讓某些人特別神經受刺激。往另個方向看,健保若較像「保險」,民眾以「看不見的手」自會斟酌利弊、衡量收支、量「需要」而為;而不管是陸生、外籍生、僑胞、國際人才,在台居留期間的繳保費、用健保也都能理所當然。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往左走,往右走」的問題。只不過,今之政府,一方面以「公平正義」為口號,另方面談自由化、競爭力、國際視野亦頭頭是道。沒有了中心思想,當然對「往左走?往右走?」亦莫知所衷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