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雄畫刊】
晴朗天氣的週末午後,住大寮的羅爸爸帶著5歲的兒子,從剛買的新家走到附近的公園散步。從小就住在大寮的羅爸爸,回憶起小時候,很少看到藍天白雲,「那時候天空都是灰色的,也常會聞到工業區飄過來嗆鼻的味道。」但現在成家立業的他,選擇在故鄉買房定居,「感覺到這裡改變很多,雖然工業區還是在,但是天空已經變回藍色的,空氣也好很多。過去曾經考慮要到別的地區居住,但是看到從小生活的地方,整體的環境變好了,還是想要回來這裡住。」
|
高雄藍天綠地的形象深植人心。(圖/蔡明余 攝) |
|
過去以重工業發展為主的高雄,幾十年後,工業區產業轉型,但大型的鋼鐵、石化產業依舊,不過在製程改變、空氣淨化、減碳排放等方面企業與政府相互合作下,高雄早已擺脫過去灰濛濛的顏色,「藍天綠地」的城市形象開始深植人心。這段過程高雄走了很久,現在更積極與國際永續城市同步,以「營造藍天、淨水、綠地、低碳、宜居的永續環境,建設綠色生態新城市」作為城市願景,預計要在2050年達到減碳80%的目標。這項目標,看似很遠,但高雄以實際行動參與國際減碳計畫,並依據城市環境特性制定五大減碳策略主軸,持續堅定走在低碳乾淨城市的前進道路上。
國際減碳趨勢同步
高雄在制訂減碳計畫時緊跟國際腳步,在重要的國際減碳會議上可以看見高雄代表的身影,並同步引進台灣首見的減碳方案。
國際環保會議 高雄不缺席
|
(上圖)高雄市與ICLEI簽署設置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下圖)劉世芳副市長在南韓簽署低碳運輸宣言。(圖/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提供) |
|
以城市之姿,突破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困境,是高雄與世界接軌的努力成果。尤其從氣候變遷的跨地域性來看,沒有一個地區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環保議題置身事外。
所以高雄市政府近年來大力參與並舉辦國際環保減碳議題的會議,發表推動成績與參加國際討論。從2005年開始,每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議,高雄都持續參與,向國際介紹、宣傳高雄在氣候變遷相關行動與措施上的努力與成績,代表團在會議上舉辦專題演講、設立主題展覽攤位等,也帶回全球最新的環保資訊及議題,針對氣候變遷所造成之衝擊,蒐集國際上因應氣候變遷的推動狀況,作為高雄調整與解決問題的基礎。
從實際推動的角度來看,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從在地發起是條更快更有效益的途徑,因此高雄除了參與全球層級的會議之外,2006年更成為台灣首個加入全球最大的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組織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的城市。ICLEI支持會員在地方層級上落實永續發展,提供 永續發展的技術諮詢、訓練與資訊服務。
高雄投入永續發展更在2011年獲得ICLEI肯定,2009年選定在這裡設立台灣第1個辦公室,2011年成立東亞首座「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未來透過研討會及訓練工作坊,協助東亞會員城市,調適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量、低碳運輸、水資源管理,提升整體環境力,建立城市交流平台。
劉世芳副市長更受邀赴南韓參加「ICLEI國際低碳運輸會議」,於會中暢談高雄公共運輸及自行車道網絡建設理念與成效,不僅獲與會來賓高度肯定,同時也為全台唯一與全球13個公民團體簽署「國際低碳運輸聯盟宣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