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對很多「80後」、「90後」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因為他們大都沒有親眼看過皮影戲演出。但在今年已經68歲的老人趙瑞田眼中,皮影是他一直熱愛卻無人分享的寂寞夢想。
趙瑞田的老家在河北唐山,當地皮影文化濃厚。他從兒時起便喜歡上了皮影戲,後來又跟叔父學習了製作影人及表演皮影戲的技巧。
在趙瑞田的記憶中,他的童年也是皮影戲的「黃金年代」。無論是逢年過節、喜慶豐收,還是集市廟會、嫁娶宴客,搭臺唱影都是少不了的一道「文化大餐」。
鑼響過兩遍,皮影戲就開演了。皮影藝人一邊操縱著影人,一邊說唱,喧鬧的鑼鼓、悠揚的唱腔、男女老少的笑聲,就這樣在小村夜晚的天空中瀰漫開來。
上世紀60年代中期,20出頭的趙瑞田參軍入伍後離開唐山。在部隊,他利用業餘時間用圖畫紙刻了《紅燈記》的全套人物,並和宣傳班的戰士們一起在部隊表演。
隨兵團來到內蒙古烏海後,因為會演皮影,趙瑞田在兵團中小有名氣。「擺上長條桌,支起幕布,點上一盞大燈,兵團戰友和知青們立馬就圍過來了,都等著看我演皮影戲。」
轉業後,趙瑞田成為農機修造廠的一名工人。工作之餘,他常常在群藝館和影劇院表演皮影戲。「有一次,群藝館邀請我給孩子們表演一場打老虎的戲。我自己製作了劇中的角色,一邊放錄音,一邊表演。那些孩子們好奇啊,爭相跑到幕布後面,看我到底是怎麼演,擠得我都舞弄不開了。」
趙瑞田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感。趙瑞田從櫃子中拿出他珍藏多年的皮影,一件件展示給記者,其中很多都是趙瑞田親手製作的。
要做影人,首先要挑選適合的驢皮,用石灰麵浸泡一個星期,待毛除凈,再用刮片一遍遍刮皮子,直到厚度合適,皮面變得透明,再慢慢晾幹,作為材料使用。趙瑞田說,刮皮子的過程很辛苦,起初手上常常會磨起水泡,如今早已經磨出厚厚一層繭子。
趙瑞田說,刮皮子只是第一步,之後的描圖刀刻更加考驗功底和技巧,任何一個步驟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有時一個影人得連續刻上幾天,每刀下去都得小心翼翼。「等影人刻好,上色的過程就輕鬆多了。」
如今,退休在家的趙瑞田有更多閒暇時間製作皮影,也能更加精益求精地「磨功夫」了。
說到高興處,趙瑞田拿起《白蛇傳》中的青蛇影人,雙手控制著3根竹竿上下翻動,青蛇立刻「活」了起來,不僅惟妙惟肖地「走」著,還能用手整理衣物發飾。
「在我小時候,皮影戲一開演,全村的人都跑來看。現在,又有幾個年輕人看過皮影戲表演呢?」趙瑞田說完,就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在電影、電視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但如今,這一歷史悠久的戲劇形式,如今早已遠離大眾視野,並淪為塵封的記憶。
「據我所知,很多地方的皮影藝人都已經六七十歲了,現在的年輕人又不大不喜歡這些,一旦那一撥老藝人離世,年輕人又不學,皮影怎麼往下傳?」趙瑞田的聲音裏多了一份焦慮。
「記憶中我家鄉的皮影劇團很熱鬧,可前些年聽老家的大哥說,皮影劇團早就解散了,珍藏了幾百件影人的影箱也被廉價賣了。」想起此事,趙瑞田唏噓不已。
趙瑞田說,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能看到皮影戲的「復興」。「其實也談不上『復興』,只要皮影劇團還在,能時不時地演些皮影戲給大家看,尤其是給年輕人、給那些沒看過皮影戲的孩子們看,讓他們知道皮影還『活著』,沒失傳,我就知足了。」說起這個夢想,趙瑞田的眼中滿是失落和寂寞。
【2012-07-21 新華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