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佳慧;攝影/游家桓】
一頭白花花的頭髮,襯著桃紅色針織上衣與老花眼鏡,吳阿潔的臉色顯得格外紅潤、神采奕奕,甚至,還帶有外國老婆婆的特殊氣質。「其實我已經80歲囉!」吳阿潔露出燦然的笑容,濃重的口音,透露出她泰雅原住民的背景。
成為和平區雙崎部落最頂尖的織布職人,是吳阿潔始料未及的。
五十八歲老婦 終遇識才伯樂
 |
吳阿潔喜歡玩配色,即使80歲了也依舊愛美地擦指甲油呢! |
|
現為「原藝屋家政工作室」負責人,同時也是吳阿潔對外聯繫窗口的陳美玲,民國70多年任職於和平鄉公所時,負責承辦推廣傳統工藝產業的相關業務。當時的陳美玲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傳承泰雅族珍貴的織布文化,並且為部落居民爭取更多、更好的收入,於是她在現為和平區的原住民部落廣召適合的人選,無奈部落裡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到外地就業,年輕人口的流失,使得陳美玲召募的種子教師大多是年紀偏高或二度就業的部落婦女,而當時年值58歲的吳阿潔,就是由陳美玲所帶領培訓出來的第一批學員,也自此開啟了吳阿潔對織布技藝的天賦,成為雙崎部落裡的職人標竿。
陳美玲說,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裡,織布是每個女性都必須擁有的技能,會織布的女性,才能在成年禮時接受紋面,也才會受到異性青睞而成家,因此,織布能力的好壞,不但影響泰雅族女性在部落裡的評價,同時更能藉此鞏固社會地位。
 |
吳阿潔的好友詹陳秀鑾協助她進行整經的工作。 |
|
吳阿潔回想過去,從有記憶以來,她就熟悉家族裡的女性長輩,如媽媽、奶奶、姑嫂們,專注地進行整經、織布的背影,而身為泰雅族女性的她,不但從小就耳濡目染,同時也受到女性長輩織布技術的傳承,早早就接觸了織布這門技術。然而時代的演進卻大大衝擊了原住民文化,量產的成衣取代了織布的功能,織布再也不是泰雅族婦女必備的才能了。但也因為如此,當陳美玲在推展傳統工藝產業時,她第一個就聚焦在織布這項泰雅族重要的傳統工藝上。在公所的支持之下,不但訂做了五十臺傳統織布機指導種子教師實際操作,且陸續請來對織布有所專精的老師替種子教師上課;其中,在苗栗象鼻部落經營「野桐工坊」、織布工藝相當傑出且成就非凡的尤瑪‧達陸,也是指導師資的一員。
無打底織造 展現天賦才能
 |
織布上的菱形紋代表著「祖靈的眼睛」。 |
|
在培訓過程中,陳美玲注意到吳阿潔傑出的表現,她不但動作快,且各種高難度的花紋都難不倒她。陳美玲解釋,過去泰雅族婦女在織布的時候,非但不需要將花紋、配色等工作事先打草稿、畫組織圖,光是憑著記憶、經驗加上天賦的才能,就可以有條不紊地織出精美圖案的織布。
這樣的能力乍聽之下好像不困難,但實際操作過的人就能理解,在進行織布動作前,不但要發揮創意憑空想像圖紋的設計,更要具有邏輯分析的能力,找出正確的整經、穿綜方法,再搭配緯線的浮凸變化,才能完成一幅優秀的織布。而這些過程,現在的布料工廠都已經委由電腦來操作,雖然生產的速度快,但呈現出來的「味道」始終無法取代手作的質感與人性溫度,也因此更能看見泰雅族婦女對於複雜的織布工序,不但有著絕對的耐性,更擁有與生俱來的美感和天賦,才能讓她們的織布工藝始終備受推崇。
不疾不徐 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