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您現在的位置是 movie - [電影] 雙雄加雙胞 國片開雙寶 。
^ 返回文章列表 | < 前一篇 | 下一篇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movie
標題: [專題] 2012上半年度台片盤點  /Ryan
時間: Mon Jun 25 19:02:29 2012

※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1Fw4KNSE ]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49/33492018/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49/33492027/
開眼e週報  文:Ryan


吃了粽子、過了端午、進入夏天,學生們放起暑假,好萊塢大製作續集電影接二連三搶攻
市場,《碧娜鮑許》、《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之類的小品藝術電影在夾縫中辛苦求生
,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獎也伴隨著台北電影節即將揭開序幕,我們這才猛然驚覺,美好
2012原來竟過了大半。透過入圍台北電影獎的十部劇情長片中已於今年上半年(一月、二
月、五月、六月)在台分別上映的《陣頭》、《愛》、《金孫》及《寶米恰恰》四部作品
,或可約略勾勒《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賽德克.巴萊(下)彩
虹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激情過後的台片態勢。


草根本土路線的愛與愁

電視劇導演馮凱首度跨行電影圈,在未獲輔導金加持、缺乏強勢媒體關注之下,《陣頭》
竟打敗同檔期來勢洶洶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不僅寫下從1到3.12億的傲人
記錄,也再次確立了自《海角七號》以降的台片賣座法則:草根情懷、在地特色、喜劇穿
插、勵志熱血。

可以拿來與《陣頭》作為對照組的,是《龍飛鳳舞》及《貧民英雄》兩部作品。《龍飛鳳
舞》由《父後七日》班底精心打造搶攻賀歲檔期,雖然仍有《父後七日》敘事紛亂混雜、
不同世代演員表演參差的問題,但對於傳統民俗議題的申論依舊感性討喜,略帶舞台後設
意味的情節鋪陳亦見自我超越。只可惜這回評論捧場,觀眾卻未見買帳,「歌仔戲」既是
創作的核心源頭,卻也成了它的框架與包袱,或許該歸咎行銷策略錯誤使然,結果最終既
無法吸引年輕世代的觀眾買票入場,也未保住死忠歌仔戲(春美)迷及《父後七日》基本
盤,成為今年度最璀璨的一顆遺珠。

至於《貧民英雄》,明顯沒有《龍飛鳳舞》意圖開創新局的野心,純粹投機跟風緊隨「後
海角年代」草根喜劇足跡,當初拍完之後因細故束之高閣,直到2011這波台片熱讓它好不
容易插到空隙,卻還是只能草草上映了事。平心而論,此片劇本粗陋缺乏原創性,影像調
度亦未見特出之處,上映時沒能招致任何關注,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合拍到底行不行?

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度上映台片中耗資最鉅的兩部分別是蔡岳勳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
面開戰》和鈕承澤的《愛》,恰好都是合拍片。兩片皆是水準之作,雖有顯而易見的瑕疵
,但從題材結構、地域性到卡司組合,在本土與大華人市場之間的拿捏取捨,算是面面俱
到,成果尚稱大器而華麗。不過,這兩部大片在台灣的票房表現雖然都成功破億,但嚴格
來說其實不算亮眼。《愛》全台票房達新台幣一億六千萬,這當然是一個精彩的數字,但
是與《艋舺》的全台兩億六千萬相比,再考量《愛》的成本是《艋舺》的三倍左右,到底
是豆導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畢竟《愛》並未超越豆導幾年前同性質的電視劇《求婚事務所
》成績)?或者因應合拍須顧及大華人市場以及中國觀眾口味,台灣少部份觀眾的流失是
必然的結局?還是純粹歸因台灣觀眾喜惡太難以捉摸、取悅?委實值得深究。

當然,以上這些「深究」,是單純基於台灣市場表現而論。以「大華人市場」為基準,《
愛》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投資操作,耗資近兩億台幣的《愛》,最終在台灣、中國兩地達
到了超過八億台幣的總票房,也是台灣電影至今在中國的最高票房紀錄,也因此確立了豆
導的下一步——義無反顧地往合拍模式前行。

相形之下,《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堂皇登場,卻以灰頭
土臉的成績在台黯然退場,只能寄望仰賴中國票房彌補投資缺口,卻又因批文問題遲至六
月下旬才在中國上映,除了得承受盜版早已滿天飛的嚴重衝擊(當然不只《痞英》,盜版
是每部合拍片都必須面對的歷史共業),兩地上映檔期差距超過五個月,對於媒體造勢、
活動行銷企劃及成本、影片口碑傳遞與觀眾期待熱度的消長,影響不可謂不大。不過本文
截稿為止,《痞英》在中國開出不錯的票房成績,說不定有機會一搏,甚至超越《那些年
》,最後轉虧為盈。


撇開上述兩部處於「特例」位置的指標性作品不提,台灣與中國的合拍片約可粗分為兩條
路線,其一以1949為交集,強調兩岸因為時代錯誤而造成的遺憾與文化隔閡,如今透過密
切交流而亟欲彌補、回歸,《追愛》、《為你而來》及《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可為代
表,三片無論故事情節、人文情懷抑或導演手法,或有可觀之處。可惜的是,為屈就中國
市場,三片皆在敘事切入角度、卡司組合、表演及取景上做了諸多讓步,結果非但台灣觀
眾無法產生共鳴,在中國的票房表現也未見起色,可謂得不償失。

其二是強化「寶島」這塊閃亮招牌,大打草根在地文化,再佐以類型包裝。必須注意的是
,如果說《海角七號》、《父後七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陣頭》的在
地情懷奏效,讓全台觀眾認知到台灣電影確實可以走出虛情假意的天龍國,望見國境之南
、清水中彰投的熱情活力,那麼走美式雙人動作喜劇風格的《寶島雙雄》、無厘頭kuso壞
品味喜劇《寶島大爆走》(中譯:烏龍戲鳳2012)、以及由中國金獎導演霍建起所執導、
延遲多時終於上映的中日台合拍鄉愁浪漫愛情片《台北飄雪》,顯然意在讓全世界的華人
觀眾看見台灣。台灣╱台北之於全世界所有的華語電影,自然並非居於「中心」的位置(
台灣是中國的「國境之南」),事實上,所有合拍片中的台灣元素,本就是策略運用與商
業結合下的產物,北中南東在地文化則是經過縝密精算後的刻意置入,兩部片名即以寶島
為賣電影的喜劇,強調環島及台式綜藝特色,自然不足為奇。


有別於上述兩條路線,讓朱延平終於洗刷在台票房毒藥惡名的溫情喜劇《新天生一對》,
在此提供另一種思維:合拍片在考量各自出品國法規對於主創、演員比例嚴格要求及題材
的限制之餘,是否可能走出兩岸出品方對於各自在地特色的置入迷思,讓文本回歸文本,
讓創作回歸作者?我的意思是,對我來說《新天生一對》仍然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延
平仍然是八十年代那個朱延平,沒有絲毫進步,頂多只是沒有《功夫灌籃》、《刺陵》、
《大笑江湖》那麼墮落。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天生一對》至少作對了一個多數合拍片未
必參透的決定。除了楊冪及幾個配角來自中國以應付審批之外,《新天生一對》讓我感覺
它是部不折不扣的台灣電影,它賣的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味,電影語言如是,風光背景角色
亦然。沒有難堪的指鹿為馬(比如硬要一口京片子的演員飾演本地角色,硬將台式老厝巧
作中式古宅等等),沒有虛矯無意義的地方行銷,《新天生一對》在合拍各個環節與眉角
的拿捏,算是達到了一個足以成為示範的平衡,就跟香港的《桃姐》情況類似(再次強調
兩片藝術成就差距甚大)。


小螢幕的逆襲、新本土題材與其它……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總結2012上半年台片,那我會用「小螢幕的逆襲」六個字。馮凱以本土
劇成名,卻以偶像劇《綠光森林》獲金鐘獎肯定,蔡岳勳及鈕承澤同樣演員出身,後轉變
跑道分別以《流星花園》、《吐司男之吻》開創台灣偶像劇新紀元,這三個寫下台灣連續
劇紀錄的重量級導演,竟然同時在2012上半年拍出了全台票房破億的作品,無論結果是否
盡如人意,仍舊值得在台灣電影史記上一筆。

除此之外,《白天的星星》導演黃朝亮是諸多知名電視節目的製作人;《手機裡的眼淚》
身兼學者、建築師、音樂家等多重身份的導演張世?抴縞H電視電影《Mr.Com之死》
在金鐘獎大放異彩;高炳權、林君陽合導的《愛的麵包魂》脫胎自兩人六年前合作的公共
電視「人生劇展」同名電視電影;鄭芬芬入圍去年台北電影獎的公路電影《熊熊愛上你》
最初是以「泰迪不是熊」之名獲得97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的電視電影類補助(同期獲補助
者還包括《爸,你好嗎?》、《父後七日》、《實習大明星》、《燃燒吧!歐吉桑》、《
不一樣的月光》等片),而鄭芬芬本人也是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培養出來的種子導演。

當然更不應該忽略內政部出資的「內人外人」系列,網羅鄭有傑、周旭薇、傅天余、陳慧
翎四位悠遊於電影、電視領域的作者型導演,以外配議題進行命題作文,分別交出《野蓮
香》、《金孫》、《黛比的幸福生活》、《吉林的月光》四部傑出的電視電影,不僅極可
能成為年底金鐘獎強棒,其中《金孫》更入圍了今年的台北電影獎劇情長片類,與《陣頭
》等片分庭抗禮。


有必要聲明的是,小螢幕這三個字在此絕非帶著貶抑、輕視,相對於大銀幕,它意味著一
股自由的顛覆,意味著甩開所有商業考量和沉甸甸的包袱,回歸創作與議題。事實上,從
本世紀初期的鄭文堂到海角年代前後的楊雅?瞴B鄭芬芬再到後海角年代的傅天余等人,全
都出身小螢幕電視電影,甚至《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出自小螢幕偶像劇教母柴
智平之手。所以,倘若用「小螢幕的逆襲」來總結2012上半年台片態勢,有人覺得不妥、
認為受到委屈,我還真想不出更好的標語。對我而言,小螢幕絕非形式或是風格的限制,
所謂的電影感,其實也可以存在於小螢幕上。又或者應該說,無關大銀幕還是小螢幕,無
涉電影感之有無,評斷一部影像作品的好與壞,其實遠遠更為複雜。

比如歌詠大地又突破性結合真人與動畫的《不倒翁的奇幻旅程》、傳統病痛電影(吳慷仁
全盤投入的演出,絕對列得上今年度最佳台灣演員)《第三個願望》及具有公益宣導性質
的老人失智題材短片合集《昨日的記憶》,連同質樸簡單的《白天的星星》、以父子關係
為核心的多線敘事電影《手機裡的眼淚》及「內人外人系列」,我以為它們連綴成為2012
上半年除了小螢幕的逆襲之外的另一股風潮——新本土電影的隱隱成型。「本土」兩個字
,在過去十多年來承受了太多污名,直至《海角七號》才得以正名,《父後七日》、《艋
舺》、《雞排英雄》、《翻滾吧!阿信》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將之發揚光大
,而《不能沒有你》則多元化了「本土」的豐富意含與社會使命。或許2012上半年上映的
這幾部電影,受限拮据的製作預算,最終成果未臻完善,但是它們誠意十足,讓我看見了
創作者最寶貴的初衷,自我與這片土地最直接坦白的誠懇連結。


最後,還有幾部片子難以歸類,但因為有它們,2012上半年台片拼圖才得以完整。以韋禮
安為號召的《什麼鳥日子》及姚謙策劃的音樂愛情動畫片《腳趾上的星光》,依循去年的
《五月天3DNA》模式,企圖賦予既有的音樂品牌「故事」,藉以和觀眾更進一步溝通,可
惜觀眾反應同樣冷淡,看來台灣的文創產業還有很大一段路好走,故事之外更關鍵的在於
靈魂的有無。特立獨行爭議不斷的錢人豪以網路募款模式完成《棄城Z-108》,極盡剝削
壞品味之能事,國內評價兩極,雖因題材尺度無法進軍中國市場,卻意外在歐美國家殺出
一條血路,參展邀約和影音租售版權詢問不斷。


至於《寶米恰恰》與《女孩壞壞》,足以和《愛的麵包魂》、《熊熊愛上你》並列上半年
度最受冷落的四部作品,它們題材、風格同中求異、異中有同,卻集體總結了台片近十年
最具代表性的一條路線——所謂的「小清新」。從它們的票房表現來看,台灣觀眾自《藍
色大門》以降歷經各式各樣小清新的疲勞轟炸,除非像《九降風》、《那些年,我們一起
追的女孩》那般觸動特定世代集體記憶之作,才有機會傳出口碑,進而吸引非國片族群進
戲院集體懷舊,否則多數觀眾對此類題材反饋仍舊消極。但是,從資歷完整的五年級末班
的鄭芬芬、首度執導的六年級生翁靖廷、到兩對六、七年級雙導演高炳權和林君陽、楊貽
茜和王傳宗,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以成長電影詮釋他們那個世代的鄉愁,渴望從經典《藍色
大門》加諸於其上的框架中徹底出逃,努力在一條略嫌擁擠的小清新大道上彩繪出自我,
即便成績略顯斑駁,我以為依舊值得肯定。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06/25 19:02)

本文出自正妹曉玉的新聞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女若仙 的頭像
    美女若仙

    美女若仙美若天仙

    美女若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