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隆勞資爭議案持續延燒,資方違法擺爛,官方除了開罰(根本罰不到錢)之外,還能做什麼? 從華隆工會抗爭史來看,如果官方無法事先警覺,防堵資方惡意掏空資產、債留台灣,等到其五鬼搬運,成功脫產後,再來收拾殘局,不但付出的社會成本難以想像,員工最後也只能被迫吞下苦果。
與台灣早期很多知名企業相同,華隆公司在1980年代全盛時期在北部擁有6個廠,5000多名員工,負責人翁家兄弟也曾叱? 一時,政商關係雄厚。但爆發掏空公司華隆案後,董事長翁有銘棄保潛逃,隨著紡織業沒落,華隆跟著走下坡,90 年代陸續關廠,員工首當其衝,面臨減薪、資遣命運。
員工並非沒有共體時艱。10幾年來,薪水減半再減半,連基本工資都不保,公司又規定績效未達130%,不能領全薪,薪水再降,員工都吞下去。無奈這回公司要大家放棄年資及退休金,轉任紡安公司,否則薪水只剩3成,員工質疑公司藉「換殼」成立新公司,逃避資遣費及退休金,不甘幾十年年資成泡影,決定抗爭放手一搏。
華隆沒落至今已20年,並非一朝一夕,但就像很多大戶掏空資產、債留台灣,都是官方一路漠視不見,無力追討的結果。由於各部會各有權責,大家責任各半,公權力兩手一攤,找不到責任歸屬,誰也不必負責。
如今華隆負債200多億元,董監事也遭法院解散,法院指派臨時管理人進駐,資方也向法院申請清算解散,就如公司所說「根本沒有資方」,有的只是債務,勞方能爭回什麼,極為悲觀。
華隆抗爭員工賣命20多年,白髮勞工苦行北上爭權益,對照華隆集團創辦人翁家豪奢形象,引發高度社會共鳴,如何善了,對政府確是難題。如今唯一的空間在於政府單位願不願意「專案」處理,但此例一開,後續勞資爭議若接踵而來,「專案」會不會變成「通案」,存在後遺症風險;若不積極介入,社會成本高,其間權衡,考驗官方智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