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委員薛承泰不久前的「三大德政拖垮政府」之說,引爆震撼彈,日昨又在電視節目裡討論退休人員年終慰問金和勞保年金等問題,強調該把體制上的問題「做總結」。這些是否確切的政策方向,或只是官員「個人意見」說說而已,民眾不得而知。重點是政策能否執行出來,才值得關心。例如大學太多,勞保十幾年後即將破產等議題,先前早有人提醒過,現在由政務官口中再說一遍,是否表示政策上已籌畫解決方案?
國人對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職掌並不熟悉,但身為內閣的一員,政務委員通常既要像專家一樣提出分析,也該有具體的政策方案,甚至投入到推動的行動當中。目前的內政部長李鴻源在擔任政務委員時,發現高鐵沿線的地層下陷危機,毅然請纓自願為此危機開藥方,甚至親自率隊會勘現場。民進黨時代的政務委員林萬億,負責規畫長期照護制度;之後對劉兆玄任閣揆時提出長期照護保險可望在民國99年上路的政策,提過很多不同意見,結果長照險政策果然跳票。又例如之前的衛生署長楊志良以敢言著稱,而現在批評政策的力道不下反對黨。
這些現象都顯示,國家政策因政黨輪替而有不連貫的問題,政務官的功能和角色也可能因人而異,「什麼政策該由什麼人負責」變得莫衷一是。
不管是否怪罪於歷史因素,總之目前爆發出的各個制度性問題,已涉及到不同階層間、甚至不同世代間的公平正義。政務官既然指出問題所在,就算經緯萬端,也必須針對癥結提出對策,才不辜負官員的職權及民意的期待。如果只是批評時政,媒體上的名嘴還不夠多嗎?
內閣裡有「烏鴉」並不是壞事,關鍵還是要以專業能力配合行政資源,作出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把解決方案訂出來,把所謂「體制的問題做總結」用執行力實踐出來,才算數。目前執政團隊的成員,有些人的批評力像巨人,甚至與團隊意見不合即拂袖而去;但執行力卻成了侏儒,只會提學術報告而非政策方案。這現象若不改善,執政成績單怎可能進步?
留言列表